全国咨询热线:021-54902525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质荣誉

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pdf

日期:2024-01-09  来源:雷竞技登录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测距方法有:获取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无线信号强度数据包括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确定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以及根据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以此方式,采用数学统计的原理,利用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置之间的距离变化,将传统的两无线设置之间的绝对距离转换为相对距离,可提高两无线设置之间测距的准确性,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实现了可靠测距的目的。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6660882 A (43)申请公布日 2023.08.29 (21)申请号 7.3 (22)申请日 2022.02.17 (71)申请人 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 司 地址 201821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工业区叶 城路1630号10幢1153室 (72)发明人 许国华张坤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专利代理师 王达佐王艳春 (51)Int.Cl. G01S 11/06 (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6页 (54)发明名称 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 存储介质 (57)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 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测距方法有:获取 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 强度数据,无线信号强度数据包括预设数量的无 线信号强度;确定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 标;以及根据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 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以此方式,采用数 学统计的原理,利用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无线设 备与第二无线设置之间的距离变化,将传统的两 无线设置之间的绝对距离转换为相对距离,可提 高两无线设置之间测距的准确性,在低成本的条 A 件下实现了可靠测距的目的。 2 8 8 0 6 6 6 1 1 N C CN 116660882 A 权利要求书 1/2页 1.一种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其特征是,包括: 获取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数据 包括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以及 根据所述离散性指标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方法,其中,获取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无 线信号强度数据,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互连后的无线信号强度超过预定阈值, 以第一周期获取预设数量的无线所述的测距方法,其中,根据所述离散性指标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设备 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包括: 响应于所述离散性指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出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与所述第二无线 设备之间的距离没发生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距方法,其中,根据所述离散性指标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设备 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还包括: 响应于连续多个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所述离散性指标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记录 最近一次获取的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平均值,并在后续的时间内以第二周期获取无线 信号强度,所述第二周期大于所述第一周期;以及 响应于监测到以所述第二周期获取的无线信号强度与所述平均值的差值超过设定值, 确定出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发生明显的变化。 5.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距方法,其中,确定出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与所述第二无线设 备之间的距离发生明显的变化之后,所述测距方法还包括: 重新以所述第一周期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并确定重新获取的无线信号 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以及 根据所述离散性指标再次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 化。 6.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距方法,其中,根据所述离散性指标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设备 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包括: 响应于所述离散性指标大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 增量性指标,以及 响应于所述增量性指标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确定出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与所述第二无线 设备之间的距离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距方法,其中,确定出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与所述第二无线设 备之间的距离减小之后,所述测距方法还包括: 持续以所述第一周期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并监测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 信号强度的离散性指标;以及 响应于监测到所述离散性指标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判断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 强度中每个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是否均小于第三设定阈值,若是,确定出所述第一无线设备 处于控制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距离范围之内。 2 2 CN 116660882 A 权利要求书 2/2页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距方法,其中,确定出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与所述第二无线设 备之间的距离减小之后,所述测距方法还包括: 持续以所述第一周期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并监测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 信号强度的离散性指标; 响应于监测到所述离散性指标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调取上一次确定出所述第一无 线设备处于控制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距离范围之内时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众 数;以及 判断当前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平均值与所述众数的差值是否小于第四设 定阈值,若是,确定出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处于控制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距离范围之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距方法,其中,确定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增量性 指标,包括: 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中在时间序列上正数第一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 第一平均值; 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中在时间序列上倒数第二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 第二平均值;以及 确定所述第一平均值和所述第二平均值的差值为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增 量性指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测距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数量等于所述第二数量; 所述第一数量与所述第二数量的求和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数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测距方法,其中,所述离散性指标为方差、极差、标准 差中的任一项。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测距方法,其中,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数据为wifi信号 强度数据、蓝牙信号强度数据、红外信号强度数据中的任一项。 13.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测距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无线设备是数字钥匙或者智能终端,所述第二无线.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通讯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 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所述处理器能够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 述的测距方法。 15.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 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测距方法。 3 3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 1/12页 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车联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电子 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手机技术与车机技术的发展,利用手机无线控制车机的技术也日趋成熟。例 如,利用手机为车机解锁、开启迎宾灯等。但是,利用手机无线控制车机的一个重要技术基 础就是确定手机与车机之间的距离。 发明内容 [000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至少部分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的一种基于无线 信号的测距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0004]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无线设备与 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无线信号强度数据包括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 度;确定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以及根据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 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 [000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获取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数 据,包括:响应于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互连后的无线信号强度超过预定阈值,以第 一周期获取预设数量的无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 离变化,包括:响应于离散性指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 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000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 离变化,还包括:响应于连续多个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记 录最近一次获取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平均值,并在后续的时间内以第二周期获取无线信 号强度,第二周期大于第一周期;以及响应于监测到以第二周期获取的无线信号强度与平 均值的差值超过设定值,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000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之 后,测距方法还包括:重新以第一周期获取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并确定重新获取的无 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以及根据离散性指标再次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 备之间的距离变化。 [000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 离变化,包括:响应于离散性指标不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 增量性指标,以及响应于增量性指标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 设备之间的距离减小。 [00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减小之后, 4 4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 2/12页 测距方法还包括:持续以第一周期获取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并监测预设数量的无线 信号强度的离散性指标;以及响应于监测到离散性指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预设数量 的无线信号强度中每个无线信号强度是不是均小于第三设定阈值,若是,确定出第一无线设 备处于控制第二无线设备的距离范围以内。 [00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减小之后, 测距方法还包括:持续以第一周期获取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并监测预设数量的无线 信号强度的离散性指标;响应于监测到离散性指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调取上一次确定出 第一无线设备处于控制第二无线设备的距离范围以内时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众数; 以及判断当前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平均值与众数的差值是否小于第四设定阈值,若 是,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处于控制第二无线设备的距离范围以内。 [00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确定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增量性指标,包括:获取预设 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中在时间序列上正数第一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第一平均值;获取预 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中在时间序列上倒数第二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第二平均值;以及 确定第一平均值和第二平均值的差值为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增量性指标。 [001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数量等于第二数量;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的求和小于等 于预设数量。 [001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离散性指标为方差、极差、标准差中的任一项。 [001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无线信号强度数据为wifi信号强度数据、蓝牙信号强度数据、 红外信号强度数据中的任一项。 [001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设备是数字钥匙或者智能终端,第二无线设备是车 载终端。 [0017]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通讯 连接,其中,存储器存储有可被处理器执行的程序,当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处理器能够执 行根据如上的测距方法。 [0018]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如上的测距方法。 [0019]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的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中,采 用数学统计的原理,利用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置之间的距离变化, 将传统的两无线设置之间的绝对距离转换为相对距离,可提高两无线设置之间测距的准确 性,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实现了可靠测距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0]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 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 [0021]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的流程图; [0022] 图2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步骤S130的流程图; [0023] 图3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步骤S130的流程图; [0024] 图4是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S134的流程图; [0025] 图5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的步骤S130的流程图; 5 5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 3/12页 [0026] 图6是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7是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 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 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 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0029]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除非有相反的明确教导,否则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 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域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尤其不表示任何 的先后顺序。。 [0030] 在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大致”、“大约”以及类似的用语用作表近似的用语,而不用 作表程度的用语,并且旨在说明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或计算值中的 固有偏差。 [0031] 还应理解的是,诸如“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等表述在本 说明书中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表述,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 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 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 或举例说明。 [0032]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措辞(包括工程术语和科技术语)均具有与 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除非本申请中有明 确的说明,否则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词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有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 含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解释。 [0033]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另外,除非明确限定或与上下文相矛盾,否则本申请所记载的方法中包含的具体步 骤不必限于所记载的顺序,而可以任意顺序执行或并行地执行。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 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34] 目前,车机和手机无线测距的方案主要是通过监听特定的无线信号强度来实现。 例如,通过监听蓝牙信号强度。但是,在配备蓝牙钥匙的汽车中如何检测手机和车机距离一 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0035] 具体的方案为根据测试车机蓝牙信号和手机蓝牙信号的强度,选定出一个比较可 靠的强度作为一个阈值(比如20),那么,在后续测距时,只要手机和车机蓝牙连接后,就实 时的去监控手机和车机蓝牙信号连接强度,当蓝牙信号连接强度达到阈值之后就认为手机 已经靠近车机,可以对车机实施无线] 然而,这个方案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缺点: [0037] 1.比较依赖车机的蓝牙性能,不同的蓝牙设备一定要重新测算,如果同一个的车 型使用多个供应商,测距精度会相差很多,降低部分车机的用户的使用体验。 [0038] 2.比较依赖手机的性能,不同手机的信号强度差距也比较大,同样会导致测距精 度差,降低部分车机的用户的使用体验的情况。 6 6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 4/12页 [0039] 此外,在汽车配备超宽带技术(UWB)的情况下,汽车可以完成比较精确的测距,但 是UWB需要汽车前装,安装成本也比较高。 [0040] 基于此,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在该方案中,获 取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无线信号强度数据包括预设数 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确定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以及根据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 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以此方式,采用数学统计的原理,利用离散性指 标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置之间的距离变化,将传统的两无线设置之间的绝对距 离转换为相对距离,可提高两无线设置之间测距的准确性,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实现了可靠 测距的目的。 [0041]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方案的具体示例。 [0042]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基于无线 所示,基于无线、获取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无线信号强 度数据包括预设数量的无线、确定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以及 [0045] S130、根据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 [0046] 应当理解的是,基于无线中所示的步骤不是排它性的,方法 100还可以包括未示出的附加步骤和/或可以省略所示出的步骤,本申请的范围在此方面不 受限制。下面参照图2至图5详细描述步骤S110至步骤S130。 [0047] S110 [0048] 在步骤S110中,获取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无 线信号强度数据包括预设数量的无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设备是数字钥匙或者智能终端,第二无线设备是安 装在车机上的车载终端。示例性的,智能终端中安装有可用于控制车机的应用程序,智能终 端具有无线通信模块,车机的车载终端同样具有无线通信模块,那么,获取智能终端与车载 终端(车机)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即智能终端与车载终端两者之间无线通信模块之间的无 线信号强度。示例性的,无线通信模块为蓝牙通信模块、wifi通信模块或者红外通信模块。 无线信号强度数据对应为蓝牙信号强度数据或者wifi信号强度数据或者红外信号强度数 据。 [0050] 需要说明的是,在首次执行上述步骤S110之前,还应将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与车 载终端完成身份认证。当完成身份认证后,当下一次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互连时, 可完成自动连接,从而自动启动测距方法进行测距。 [0051] 可选的,身份认证的过程可由智能终端的用户手持智能终端在车机内完成。示例 性的,可通过通信协议的形式完成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的配对从而实现两设备的 身份认证。 [0052] 可以理解的是,身份认证的自动完成需要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处于运行状态,如 果用户将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关闭,那么用户需手动启动应用程序后,才会进行两无线设 备的自动互连与身份认证。 [005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10中的获取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页 信号强度数据的步骤包括:响应于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互连后的无线信号强度超 过预定阈值,以第一周期获取预设数量的无线] 可选的,当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互连后,第一无线设备随即获取两无线 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当该无线信号强度未超过预定阈值时,判定第二无线设备与第 一无线设备之间的相对距离较大,此时以较大的频率监视两无线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强 度,一旦两无线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超过预定阈值,则判定两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较 小,此时以第一周期获取预设数量的无线] 示例性的,以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通过蓝牙通信模块互连为例说 明,其他无线通信模块可参照执行。 [0056] 当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蓝牙信号强度在‑100dbm以内时,以50ms 为第一周期获取20个蓝牙信号强度。换言之,当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蓝牙 信号强度在‑100dbm以内时,在1s的时间内获取20个蓝牙信号强度,每20个蓝牙信号强度则 构成了一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可连续获得多组无线] 示例性的,获取到的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分别如表1.1和1.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计算,本申请 下文中列出的蓝牙信号强度均为实际数据的绝对值。 [0058] 表1.1: [0059]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蓝牙信号强度(dbm) 81 80 80 81 81 82 82 82 82 82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蓝牙信号强度(dbm) 82 82 82 82 82 82 82 82 82 82 [0060] 表1.2: [006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蓝牙信号强度(dbm) 81 81 81 80 80 80 80 81 81 80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蓝牙信号强度(dbm) 80 81 82 82 82 82 82 82 82 82 [0062] 或者,获取到的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 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分别如表2.1、表2.2所示。 [0063] 表2.1: [0064]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蓝牙信号强度(dbm) 83 82 83 83 82 80 80 79 80 78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蓝牙信号强度(dbm) 80 79 79 78 79 79 78 78 78 78 [0065] 表2.2: [0066]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蓝牙信号强度(dbm) 78 78 78 78 77 77 77 76 76 76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蓝牙信号强度(dbm) 76 76 76 76 76 74 74 75 75 75 8 8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 6/12页 [0067] S120 [0068] 在步骤S120中,确定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 [0069] 离散性指标可用来测度观测无线信号强度数据中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值之 间差异程度。离散性指标越大,表明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值之间差异程度越大,离散性 指标越小,表明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值之间差异程度越小。 [007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离散性指标为方差、极差、标准差中的任一项。 [0071] 当离散性指标为方差时,可用样本方差代替,可通过式①获得: [0072] [0073] 2 式中,S为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样本方差,X为无线信号强度, 为预设数 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均值,n为预设数量。 [0074] 当离散性指标为极差时,可通过式②获得: [0075] R=X ‑X                  ② max min [0076] 式中,R为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极差,X 为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中的 max 最大值,X 为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中的最小值。 min [0077] 当离散性指标为标准差时,可用样本标准差代替,可通过式③获得: [0078] [0079] 式中,S为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样本标准差,X为无线信号强度, 为预设数 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均值,n为预设数量。 [0080] 本申请文中以样本标准差为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进行示例描述,对于 其他离散性指标,可参照执行。 [0081] 对于步骤S110中的获取到的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组无线信号 强度数据而言,根据式③可得其样本标准差S约为0.670820393。对于步骤S110中的获取到 的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而言,根据式③可得其样本 标准差S约为0.852241626。 [0082] 对于步骤S110中的获取到的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组无线信号 强度数据而言,根据式③可得其样本标准差S约为1.823819012。对于步骤S110中的获取到 的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而言,根据式③可得其样本 标准差S约为1 [0083] S130 [0084] 在步骤S130中,根据步骤S120中确定的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 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 [0085]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步骤S130中根据离散性指标确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 备之间的距离变化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0086] S131、响应于离散性指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出第一无线页 备之间的距离没发生变化。 [0087] 示例性的,第一预设阈值为1时,对于步骤S110中的获取到的第一无线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而言,在步骤S120中确定其样本标准差S为 0.670820393或0.852241626,那么,显然不论A1或A2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小 于该第一预设阈值,此时,可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变 化。 [008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30中根据所述离散性指标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与所 述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还包括以下步骤: [0089] S133、响应于连续多个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记 录最近一次获取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平均值,并在后续的时间内以第二周期获取无线信 号强度,第二周期大于所述第一周期; [0090] S135、响应于监测到以第二周期获取的无线信号强度与所述平均值的差值超过设 定值,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发生明显的变化。 [0091] 上述方案中,当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互连后获取到的连续多个无线信号 强度数据的离线性指标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例如连续10组无线 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相似,则表明在这10s的时间内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 距离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处于距离相对较近的状态,应持续监测两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 化。而且,设定第二周期大于第一周期可减少在持续监测两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时的 获取数据的频率,实现低功耗的目的,而且还可避免大量数据占用较大空间而影响运行速 度。 [0092] 此时可将第10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平均值K记录下来,然后以第二周期获取无 线信号强度。第二周期大于第一周期,示例性的,第二周期可为第一周期的100倍。当第一周 期为50ms时,第二周期则为5s。 [0093] 在以第二周期持续监测无线信号强度时,如果监测到无线信号强度与记录的平均 值K之间的差值大于设定值(例如为5)时,此时,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 的距离由在先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向发生变化转变。 [009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由在先的没 有发生变化向发生变化转变时,重新以第一周期获取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并确定重 新获取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以及根据所述离散性指标再次确定所述第一无 线设备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可选的,可参照上述步骤S110和步骤S120以 及步骤S130,本申请此处不再赘述。 [0095]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步骤S130中根据离散性指标确定述第一无线设备与所述第二 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包括以下步骤: [0096] S132、响应于所述离散性指标不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 强度的增量性指标,以及 [0097] S134、响应于增量性指标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 备之间的距离减小。 [0098] 示例性的,在步骤S132中,第一预设阈值为1时,对于步骤S110中的获取到的第一 无线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而言,在步骤S120中确定其样 10 10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 8/12页 本标准差S为1.823819012或1那么,显然B1或B2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 指标大于该第一预设阈值,此时,还应结合B1或B2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增量性指标融合 判定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相对距离的状态。 [009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34中确定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增量性指标 的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0100] S1341、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中在时间序列上正数第一数量的无线 信号强度的第一平均值; [0101] S1342、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中在时间序列上倒数第二数量的无线 信号强度的第二平均值;以及 [0102] S1343、确定所述第一平均值和所述第二平均值的差值为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 号强度的增量性指标。 [0103] 可选的,第一数量等于所述第二数量且所述第一数量与所述第二数量的求和小于 等于所述预设数量。 [0104] 示例性的,对于B1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而言,第一数量和第二数量可均为5,那么, 在步骤S1341中,第一平均值为前5个无线个无线中,第一平均值与第二平均值 的差值为4.4,即B1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增量性指标为4.4。对于B2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 而言,第一数量和第二数量可均为5,那么,在步骤S1341中,第一平均值为前5个无线信号强 度的平均值,即77.8。在步骤S1342中,第二平均值为后5个无线中,第一平均值与第二平均值的差值为3.2,即B2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增量 性指标为3.2。 [0105] 当第二预设阈值也为1时,在步骤S134中,显然B1或B2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增量 性指标满足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条件,表明无线信号正在逐渐增强,此时可确定出第一无 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相对距离在减小。 [0106] 而如果在步骤S134中,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增量性指标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时,可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相对距离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即不能确 定出两无线设备之间的相对距离在减小。 [010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相对距离在减 小后,步骤S130还包括以下步骤: [0108] S136、持续以所述第一周期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并监测所述预设 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离散性指标;以及 [0109] S138、响应于监测到所述离散性指标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判断所述预设数量 的无线信号强度中每个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是不是均小于第三设定阈值,若是,确定出所述第 一无线设备处于控制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距离范围以内。 [0110] 需要说明的是,当在步骤S134中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相对 距离在减小后,在步骤S136中持续以第一周期(可例如为步骤S110中的第一周期50ms)获取 预设数量(可例如为步骤S110中的预设数量20)的无线信号强度,并监测预设数量的无线信 号强度的离散性指标,直至在步骤S138中监测到再次出现某一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 性指标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之前的多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离散性指标均为大于或等 11 11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 9/12页 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的。这是由于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在减小的过程 中,两无线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波动较大而导致的,这也正是两无线设备之间距离在 减小的特征。 [0111] 示例性的,当在步骤S136中监测到C1或C2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分别如表3.1和 3.2所示。 [0112] 表3.1: [0113]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蓝牙信号强度(dbm) 43 43 43 43 44 44 44 44 44 44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蓝牙信号强度(dbm) 44 43 43 43 43 42 42 42 42 42 [0114] 表3.2: [0115]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蓝牙信号强度(dbm)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蓝牙信号强度(dbm)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0116] 对于步骤S136中的获取到的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组无线 信号强度数据而言,在步骤S136中根据步骤S120中的式③可得其样本标准差为 0.788068926或0。 [0117] 在步骤S138中,C1或C2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样本标准差显然满足小于第一预设 阈值(参照步骤S131中的“1”)的条件,而且,此时C1或C2组无线个无线信 号强度均满足小于第三设定阈值(可例如为45)的条件。那么可认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 线设备之间的相对距离已经很小了,可确定出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处于控制所述第二无线设 备的距离范围以内。 [0118] 如果,C1或C2组无线个无线信号强度不满足均小于第三设定阈 值的条件时,还需继续监测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直至出现满足条件的无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无线信号具有抖动性,而且在用户携带第一无线设备走 动的过程中速度也不是固定的(可假设为0.8米/秒),因此,在监测持续具有上述C1或C2组 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特性时,可在监测到连续出现多组(例如三组)具有C1或C2组无线信号 强度数据的特性时,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处于控制第二无线设备的距离范围以内。 [01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步骤S138中监测到连续出现多组(例如三组)具有C1或C2 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特性时,将该多组具有C1或C2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特性的多个无 线信号强度中的众数(可例如为44)记录下来,并保存在本地。那么该众数也可作为下次确 定第一无线设备是否处于控制第二无线设备的距离范围之内的判定条件。 [0121]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步骤S130中根据离散性指标确定述第一无线设备与所述第二 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包括以下步骤: [0122] S132’、响应于离散性指标大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 的增量性指标,以及 [0123] S134’、响应于增量性指标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 备之间的距离减小; 12 12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 10/12页 [0124] S136’、持续以所述第一周期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并监测所述预设 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离散性指标; [0125] S138’、响应于监测到所述离散性指标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调取上一次确定出 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处于控制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距离范围之内时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 号强度的众数;以及 [0126] S139’、判断当前所述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平均值与所述众数的差值是否 小于第四设定阈值,若是,确定出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处于控制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距离范 围之内。 [0127] 其中步骤S132’和步骤S134’可参照上述如图3和图4示出的步骤S132和步骤S134 的方法,本申请此处不再赘述。 [0128] 示例性的,当在步骤S136’中监测到D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如表四所示。 [0129] 表四: [013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蓝牙信号强度(dbm) 43 43 43 43 44 44 44 44 44 44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蓝牙信号强度(dbm) 44 44 43 43 43 42 42 42 42 42 [0131] 对于步骤S136’中的获取到的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D组无线信号 强度数据而言,在步骤S136’中根据步骤S120中的式③可得其样本标准差为0.812727701。 [0132] 在步骤S138’中,D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样本标准差显然满足小于第一预设阈值 (参照步骤S131中的“1”)的条件。而且,在步骤S139’中,D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平均值为 43.15。可见,D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的平均值与众数(例如为步骤S138中确定的44)的差值 为0.85。当步骤S139’中的第四设定阈值也为1时,显然,D组无线信号强度数据满足条件,此 时,也可确定第一无线设备处于控制第二无线设备的距离范围之内。 [0133] 上述方案中在步骤S138’中所调取的上一次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处于控制第二无 线设备的距离范围之内时预设数量的无线信号强度的众数为一不断学习的学习值,可以理 解为用户使用一次这个功能,信号强度的随机性越小,测算的距离越准确。 [0134]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上述描述中所引用的第一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第三预 设阈值以及第四预设阈值均为根据测试得到的经验值,均为示例性说明,根据不同的设备 应有不同的设定值,上述数值不应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0135] 根据本申请的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确定出第一无线设备处于控制第二无线 设备的距离范围之内时,应用程序的算法层会将信号给到外部程序,外部程序通知车机,智 能终端已经靠近车机,车机根据设定完成对应操作,如车辆解锁/开启迎宾灯/启动车辆等。 可见,本申请提供的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可作为数字钥匙的基础能力为多个用户场景 提供技术支撑。 [0136] 此外,基于上述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子设 备,例如,服务器、云端服务器等。 [0137]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138] 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701;以及与至少一个处理器701通信 连接的存储器702;其中,存储器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701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 13 13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 11/12页 个处理器701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701能够执行上述实施方式提及的基于无线信号的 测距方法。其中,电子设备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计算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 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电子 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和其它类 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 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申请的实现。 [0139]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140] 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例如包括:I/O接口703、输入单元704、输出单元705、通 信单元706、只读存储器(ROM)707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708。具体地,处理器701可根据存 储在ROM707中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从存储器702加载到RAM708中的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 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708中,还可存储电子设备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器 701、ROM707以及RAM708通过总线彼此相连。I/O接口(输入/输出接口)703也连接至总线] 电子设备中的多个部件连接至I/O接口703,包括:输入单元704,例如键盘、鼠标 等;输出单元705,例如各种类型的显示器、扬声器等;存储器702,例如磁盘、光盘等;以及通 信单元706,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收发机等。通信单元706允许电子设备通过诸 如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和/或各种电信网络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数据。 [0142] 处理器701可以是各种具有处理和计算能力的通用和/或专用处理组件。处理器 701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各种专用的人工智 能(AI)计算芯片、各种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的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任何 适当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等。处理器701执行上文所描述的各个方法和处理,例如基 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可被实现为计算 机软件程序,其被有形地包含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存储器702。在一些实施例中,计 算机程序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经由ROM707和/或通信单元706而被载入和/或安装到电子设 备上。当计算机程序加载到RAM708并由处理器701执行时,可以执行上文描述的基于无线信 号的测距方法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备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701可以通过其他任何 适当的方式(例如,借助于固件)而被配置为执行基于无线]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 路系统、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芯片上系统 的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 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 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系统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 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系统、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 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系统、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 少一个输出装置。 [0144] 于实施本申请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 写。上述程序代码可以封装成计算机程序产品。这些程序代码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提供 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或控制器,使得程序代码 当由处理器701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 14 14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 12/12页 全在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计算机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计算机上执行且部 分地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 [0145] 电子设备的具体描述及有益效果,可以参考上述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的描 述,不再赘述。 [0146] 此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且 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前文提及的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所执行的计算机 程序,且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指令时,能够执行前文 所述基于无线信号的测距方法的描述,因此,这里将不再进行赘述。另外,对采用相同方法 的有益效果描述,也不再进行赘述。对于本申请所涉及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施例中未 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 [0147]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 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 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 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0148]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和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 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 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技术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 合而形成的别的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 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15 15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附图 1/6页 图1 16 16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附图 2/6页 图2 17 17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附图 3/6页 图3 18 18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附图 4/6页 图4 19 19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附图 5/6页 图5 20 20 CN 116660882 A 说明书附图 6/6页 图6 图7 21 21

  2、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加。

  3、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4、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按照每个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用于在双连通性模式中调谐回到订阅之后配置发射功率参数的方法和装置.pdf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doc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doc

  八省八校2023届高三12月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数学试题及答案.pdf

  【思维导图】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A4可直接打印).pdf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